艺虎动画 > 古代人物二维flash短片卡通动画制作 动画剧本

古代人物二维flash短片卡通动画制作 动画剧本

翼虎动漫   2011-3-13
 
丽水十大历史名人
刘基、汤显祖、卢镗、张玉娘、叶绍翁、杜光庭、何澹、范成大、吴煜(吴三公) 、陈言等十位生活在1911年以前的历史人物入选
 
为纪念丽水撤地设市十周年,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丽水的历史文化内涵,提炼、弘扬丽水精神,让广大群众更加全面、深刻地了解丽水,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、努力建设生态丽水、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情,推动丽水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。
  
刘基(1311-1375),字伯温,明朝开国功臣,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青田南田武阳村人(今文成县南田),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。明洪武三年(1370)封诚意伯,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。
  元至顺三年(1332)秋八月,刘基赴杭州贡院参加省试,中第14名举人。至顺三年(1332)底,中第26名进士。至元二年(1336)秋季,刘基出任江西高安县丞(八品官)。调任南昌2年又经历了七年环游与隐居生涯,于元至正九年(1349)复出,任江浙儒学副提举。博通经史,尤精象纬之学,时人比之诸葛亮。
  元至正年间,方国珍起兵海上,刘基被辟为江浙元帅府都事以招安,又任为行枢密院经历。因忤执政意弃官还乡。至正十九年(1359),朱元璋下处州,闻刘基及宋濂等名,次年礼聘而至。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,倍受宠信优礼。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、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。吴元年(1367)为太史令,进《戊申大统历》。奏请立法定制,以止滥杀。不久,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。朱元璋即皇帝位后,他奏请设立军卫法,又请肃正纪纲,人惮其严。尝谏止建都于凤阳。洪武三年(1370)授弘文馆学士。十一月大封功臣,授为资善大夫、上护军,封为诚意伯,岁禄二百四十石。刘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,太祖比之为张良,呼为“老先生”。基论天下安危,义形于色,遇急难,勇气奋发,计划立定,人莫能测。屡劝朱元璋修德省刑。为政颇有知人之明。四年,赐归。
 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,惟饮酒弈棋,口不言功。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。入京谢罪,留京不敢归,以忧愤疾作,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。八年,遣使护归,居一月而卒。后涂节谓其死实为胡惟庸投药所致。正德八年(1513),被追赠太师,谥号文成,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。
  刘精通天文、兵法、数理等,尤以诗文见长。其文与宋濂齐名,诗与高启并称。诗文古朴雄放,不乏抨击统洽者腐朽,同情民间疾苦之作。著有《郁离子》十卷,《覆瓿集》二十四卷,《写情集》四卷,《犁眉公集》五卷等,后均收入《诚意伯文集》。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汤显祖
汤显祖(1550-1616),字义仍,号若士,江西临川人。著名剧作家、文学家。早年即有文名,曾拒绝首辅张居正招揽。明万历十一年(1583)中进士,初任南京太常寺博士、礼部主事。万历十九年,上《论辅臣科臣疏》,针砭时弊,贬为广东徐闻典吏。万历二十一年三月,量移遂昌知县,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里。
  主政遂昌5年,清正爱民,政绩卓著,美誉载道。创建相圃书院和尊经阁,以兴教振文;逮决剧盗,以安社会;灭虎除害,以安人畜;劝农勤耕,灾歉缓税,以兴农桑;为施人道、行感化,有“除夕遣囚”、“纵囚观灯”之举,创治狱先例。弃官时,百姓长相挽留;归里后,县人为之立生祠,千古遗爱于遂昌。
  文学艺术成就杰出,与莎士比亚、塞万提斯并驾齐驱,被誉为“东方的莎士比亚”。构思创造于遂昌的代表作《牡丹亭》,享誉世界,成为千古绝唱。2000年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。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何镗(1507-1585),字振卿,号宾岩,丽水人。明嘉靖二十六年(1547)进士。初授进贤知县。为人刚直,不畏权贵,有政声。后任开封府丞、潮阳知县、江西提学佥事等职。崇尚理学,勉励读书。临川汤显祖受其赏识,荐补为生员。任云南参政间,以亲老乞归养获准。在乡获升任广东按察使、河南布政使,未赴任,在家闲居数十年终老。生平著作甚多,采史记文集游览之文,编成《古今游名山记》、《中州人物志》。撰《修攘通考》、《翠微阁集》等。万历七年(1579),总纂《括苍汇纪》,被赞为“简而文,核而当,详而有体”。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张玉娘
  张玉娘(1250-1277),字若琼,号一贞居士,县城人。出身仕宦世家。自幼聪慧异常,工女红,好读书,父母授以《孝经》《女训》,过目成诵,富有文才,尤擅诗词,时人以汉班昭比之。
  及筓,由父母作主,与北宋状元沈晦七世孙、中表沈佺订婚约。后沈氏家道中落,张父悔婚,然玉娘矢誓终身与沈佺相爱。咸淳七年(1271),沈佺随父游京师赴试,中榜眼,不幸染病不起,玉娘语佺,曰:“妾不偶于君,愿死以同穴也!”佺病卒。玉娘哀惋不止,终日忧郁不乐,竟至“帐底暗流清血”。父母欲另择佳偶,玉娘闻言悲苦。景炎二年(1277)元宵夜,玉娘梦沈驾车相迎,醒后悲痛欲绝,叹曰:“郎舍我乎?”遂病,半月未逾,不食而殒。得沈家应允,与沈合葬于官塘门外枫林地。
  元中叶,遗稿《兰雪集》传入京师。学士虞伯生读其诗,至“山之高,月出小,月之小,何皎皎?我有所思在远道,一日不见兮,我心悄悄”时,不禁赞叹:“可与风、雅、颂并称,岂妇人女子所能及耶!”清顺治间,戏曲家孟称舜得张玉娘遗稿《兰雪集》二卷、付刊印行。赞玉娘兰雪诗词:盖兰以比馨,雪以比洁也。并将其事迹写成传奇戏曲《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》三十五出。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、民国版《松阳县志·卷十》有传。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叶绍翁
  叶绍翁(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),字嗣宗,号靖逸,龙泉人,南宋著名诗人。原姓李,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(1115)中进士,曾任处州刑曹,后知余姚。建炎三年(1129),颖士抗金有功,升为大理寺丞、刑部郎中,后因赵鼎党事,被贬。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 ,家业中衰,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。光宗至宁宗期间,曾在朝廷做小官,与龙泉同乡进士、当朝参知政事(副相)真德秀过从甚密。工诗,尤擅七言绝句,属江湖派,然意境高远,用语新警,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。有《鄂王墓》诗:“万古知心只老天,英雄堪恨复堪怜。如公少 缓须臾死,此虏安能八十年。漠漠疑尘空偃月,堂堂遗像在凌烟。早知埋骨西湖路,悔不鸱夷理钓船。”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,爱憎分明。其《游园不值》诗:“应怜屐齿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”脍灸人口,成千古绝唱。其《西湖晚 秋》诗:“爱山不买城中地,畏客长撑层后船。荷花无多秋事晚,又随鸥鹭过残年。”在历代歌咏西湖诗中,可谓上乘,颇得野趣。著有《靖逸小集》和《四朝闻见录》。后者记述南渡以后朝野事,可补史传之不足,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杜光庭
  杜光庭(850-933),唐代缙云人。原为儒生,工辞章。当时的大诗人方干说他是“宗庙中宝玉大圭”。因他较长时间居住长安,诗文常以长安作下款,后人常误他为长安人。鲁迅对其考证后,断言“杜光庭,缙云人”。
  杜光庭少习儒学,博学多才。唐咸通(860一874年)年间应九经试不中,乃入天台山学道。后周游各地,到达长安。唐僖宗闻其名声,召入宫廷,赐以紫袍,充麟德殿文章应制,为内供奉。广明元年黄巢攻入长安,随僖宗入蜀,留蜀不返。唐亡,王建建立前蜀,任为光禄大夫,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,赐号“广成先生”。王衍继位后,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、崇真馆大学士。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修道写作,存世著作三十余种,二百余卷,内容极为丰富。仙逝后供于青城山建福宫,至今香火旺盛。现缙云历山骑龙宫供有杜光庭神像。
  南京大学教授孙亦平著《杜光庭评传》(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)认为杜光庭是“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”,浙江理工大学蔡堂根所著《道门领袖-杜光庭传》(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),较详细地叙述了杜光庭。他被列入中国200名思想家之列,为浙江百个名人之一。
  古籍《十国春秋》《五代史补》《宣和书谱》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都有关于杜光庭的记述。《资治通鉴》评说杜光庭“博学善属文”。近十多年研究杜光庭的著作有9种,专论21种。研究杜光庭的学者除了中国大陆、香港、台湾外,还有日本、英国、韩国,法国等国。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何澹(1146-1219),字自然,龙泉市兰巨乡豫章村人。十八岁入太学,宋乾道二年(1166)中进士礼部第二人。历官秘书省正字、武学谕、校学郎、秘书丞、将作少监、国子祭酒、兵部侍郎、右谏议大夫等职。庆元二年(1196),同知枢密院事(正二品,职同副相)。不久,兼参知政事(正二品,职同副相)。因“庆元党禁”事件,于嘉泰元年(1201)七月力请辞职,奉祠禄闲居故郡近七年,未忘乡土建设。开禧元年(1205)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,疏浚处州通济堰,将木坝改为石坝;修筑保定村洪塘,蓄水灌溉2000余亩;修撰第一部《龙泉县志》,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。嘉定元年(1208)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。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,终年74岁。著有《小山集》,收入《永乐大典》及现代唐圭璋编《全宋词》。《宋史》有传。
  何澹修撰的第一部《龙泉县志》记载:“香蕈,惟深山至阴之处有之。其法:用干心木、橄榄木,名曰蕈樼,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,用斧斑马交锉木皮上,候淹湿,经二年始间出,至第三年,蕈乃偏出。每经立春后,地气发泄,雷雨震动,则交出木上,始采取,以竹篾穿挂,焙干。至秋冬之交,再用工扁木敲击,其蕈间出,名曰惊蕈。惟经雨则出多,所制亦如春法,但不若春蕈之厚耳。大率厚而少者,香味俱佳。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间出小蕈,就木上自干,名曰日蕈,此蕈尤佳,但不可多得。今春蕈用日晒干,同谓之日蕈,香味亦佳。”这185个字所记载的生产香菇“砍花法”和“惊蕈术”对世界香菇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,何澹也因此成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范成大
  范成大(1126-1193),字致能,号石湖居士。平江吴郡(郡治在今江苏吴县)人。南宋诗人。他父母早亡,家境贫寒。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1154)进士,初授户曹,又任监和剂局、处州知府,以起居郎、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,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“陵寝”地事,慷慨抗节,不畏强暴,几近被杀,不辱使命而归,并写成使金日记《揽辔录》。后历任静江、咸都、建康等地行政长官。淳熙时,官至参知政事,因与孝宗意见相左,两个月即去职。他与尤袤、杨万里、陆游齐名,号称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 著有《石湖居士诗集》、《石湖词》等。
  乾道三年(1167)任处州知州,期间大兴施修通济堰,置水闸49处,灌田2500多亩,立堰规19条。重建济川桥,用木船72艘,栋梁36条,以铁索联贯成浮桥。为处州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。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吴煜(吴三公)
  吴煜(1130-1208),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。他是世界“砍花法”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,因其排行老三,后人敬称吴三公。
  吴三公年轻时与乡亲们常年行走在龙庆古道的茶木圩一带 ,在烧炭和采集野生菌蕈过程中,发现倒下的阔叶树皮层刀斧砍伤处会出菇,他就搭棚建寮砍树试验,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,总结出了砍花制菇的特殊技艺并传授给乡亲。根据《庆元县志》记载,明初国师刘伯温把香菇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朱元章,并向皇帝奏本,讨封龙、庆、景三县百姓生产香菇的专利。从此,制菇的民众越来越多,吴三公被菇民尊为“菇神”,南宋淳熙元年(1265),菇民在西洋村立庙祀奉吴三公。
  1989年,原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到庆元考察并题词“香菇之源”。1994年12月又为龙岩村吴三公祠题词“香菇之祖”。 台湾学者赖敏男博士称吴三公为“中华香菇之神”,并于1995年专程到庆元县龙岩村祭拜吴三公。1991年以来,庆元县多次举办香菇节。
  800多年来,吴三公的制菇技术世代相传,香菇产业早已成为全国12个省200多个县(市)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产业。吴三公的这一重大发明,为人类社会打开了食用菌宝库的大门,创造了巨大财富,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!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
  陈言(约1121-1190),字无择,景宁县鹤溪人。敏悟绝人,潜心医道,精于方脉,对症下药,治病立效,遇有不治之症,能预告结果。他根据临床实践,借鉴前人经验,探求医道要述,建立“三因极一”学说,研究受病之源,用药之法。传为神医,堪称丽水的扁鹊、华佗。
宋淳熙元年(1174)著《三因极一病源论粹》,《宋史》以《三因极一病症方论》书名载入。